1月4日晚間,九安醫療發布了關于向激勵對象授予股票期權的公告。公告顯示,董事會確定公司股票期權的授權日為2022年1月4日,向353名激勵對象授予737萬份股票期權,本次授予股票期權的行權價格為6.49元/股。
談起近期走妖的個股,那一定避不開九安醫療。數據顯示,自11月15日至今,九安醫療收獲24個漲停板,累計漲幅達662.50%,是當之無愧的年末最大黑馬。
截止今日收盤,九安醫療漲4.64%,報51.85元/股。值得注意的是,若以現價行權買入賣出,行權對象可獲得近7倍的收益,相當于是白送了。
事實上,股票期權激勵并不是多罕見的事,但是行權價與現價相差如此遠的就比較少見了,特別是對九安這種短期大漲的妖股來說更是如此,而這也成功引起股友議論。
有網友表示,“太離譜了,這是把散戶當豬殺”。
不過也有網友表示,“這才是好公司!公司賺到錢了,就讓利給員工,通過員工股權激勵的方式,進一步去挖掘和激發團隊的創作能量,從而促使企業+員工+股民(股東們)三豐收。”
其實這位股友說的企業和員工豐收倒沒啥大問題,但問題是股民真的能有所收獲嗎?
據其公告的信息顯示,這批股票期權也是有行權時間限制的,而第一個行權期是自授予日起16個月后的首個交易日起至授予日起28個月內的最后一個交易日當日止,行權比例為25%。
具體行權安排如下圖所示:
這相當于這批股票期權的25%被鎖定了16個月,而要想全部行權完畢最少也要52個月。
若單就此來看,公司還是給出了誠意的,起碼能反應一點,公司領導層是真的有把公司做好的意愿。
但再看一下業績考核要求就有點不對勁了。
為什么說不對勁呢?現在已經是2022年了,但其要求的營收增長率卻是以2019年營收為基數。據公開數據顯示,2019年九安醫療營收為7.063億元,而2020年九安醫療營收為20.08億元,較19年同比增長了184.36%。
若要滿足業績考核要求,九安醫療2022年僅需要實現營收9.8882億元,這個數據比公司2020年營收要少了一半有余。
所以,九安醫療是對公司今年業績并不自信,還是故意設置低業績要求以輕易達成行權條件呢?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。
股價異動,變身妖股
據公開披露資料,成立于1995年的九安醫療,其主業相對“繁雜”:互聯網醫療領域(開拓互聯網+醫療慢病管理全病程照護服務模式)、智能IOT及消費產品領域(跟手機相連的電子血壓計等)、家用醫療器械領域(以血壓計、血糖儀、體溫計為主打產品),2010年6月10日在深圳中小板上市。
自2016年以來,九安醫療長達五年處于低迷狀態,股價更長期低于5元以下。
自2021年11月中旬起,股價突然異動,短短一個半月,股價幾乎沖破60元。
從時間軸來看,11月8日的公告是其股價異動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。
九安醫療公告披露,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(FDA)授權,九安醫療美國子公司的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家用自測OTC試劑盒獲得應急使用授權(EUA)。
公告之后,市場反應平平,直到11月11日,九安醫療在互動易上頻頻回應投資者提問,表示“家用自測試劑盒在美國現貨熱銷”、“月產能一億人份”、“2022年初增產至每月2億人份”。11月17日,九安醫療又表示“OTC試劑盒同時向B端和C端銷售”。
疫情反復之下,九安醫療意外卻又不意外的成為了資金追捧的對象。
值得注意的是,據WIND,截至12月10日,相比三季度末,九安醫療的股東總戶數增加4.19萬戶,由6.1萬戶增至10.3萬戶。
由此不難看出,中小投資者正大量涌入九安醫療。而像九安醫療這樣短期被資金爆炒的妖股,一旦情緒開始回落,不出意外將會留下一地雞毛。
疑云未散
伴隨著其股價暴漲,九安醫療連續收到交易所問詢。
值得注意的是,該公司首次問詢函回復牽出了另一個“因素”。
此前,深交所葉對九安醫療股價醫療發出關注函,除了關注新冠試劑盒的情況,交易所還重點問詢是否迎合熱點炒作公司股價,還有是否利用拉抬股價為股權激勵對象行權獲利。
深交所表示,你公司2020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第一個行權期自2021年10月25日開始可自主行權,行權價格為11.53元/份,2021年10月25日你公司股票收盤價為6.24元。
交易所要求公司說明,公司是否存在涉嫌通過拉抬股價便利2020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的激勵對象自主行權以獲利的情形。
此后九安醫療回應稱公司選擇獲悉授權時及時披露,符合《股票上市規則(2020年修訂)》中所規定的重大事件或重大事件的進展情況的披露要求,不存在意圖通過互動易問答回復內容故意拉抬股價的情況。
雖然此后九安醫療繼續上漲,但此事也在投資者心中留了一筆。
現在九安醫療又開始股票期權激勵了,這次行權價格更低,與現價相差更大。
未來九安醫療會如何表現誰也沒辦法肯定,但需要注意的是妖股的炒作終究還是擊鼓傳花的小把戲,它是各路資金不斷高價接力,將股價一步步抬升起來的。如果沒了大資金的接力,也就到了曲終人散,散戶被迫接盤的時候了,所以還請投資者提高警惕,切莫忽視風險。